數位傳播概論

編著者/ 陳東園.郭良文

99年8月初版

 CIMG6087.JPG

 

 是空大第一次開的課

所以沒有歷屆考題可以參考

關於每章回的自我評量題目似乎給他很活潑

(很難在課文中找到解答)

這是班上同學的共識

 

於是期中考前同學們分工的解答

供第二屆選修的同學參考~

 

第1章        緒論

 史前時代傳播:                                                     

人類文明在過去數萬年間日積月累進展的成就中對於掌握無記錄時代傳播系統的結構要從遺骨和人造物體推斷人類文化狀況已屬不易要弄清當時人們怎樣進行傳播及對當時生活方式的意義就更加困難

其他解答參考:

史前時代的傳播,人類以本能的形式,如大自然的聲音(打雷、下雨)、人類身體的聲音(哭、笑、眼神、手勢表情)進行

溝通,經過時間的累積形成標準化與意涵的訊號,之後有了「說話」和「語言」的互動行為模式,並將之前的訊號以

結繩、圖騰、記號等的具體符碼形式,作為傳播表意的符號,過渡沿用到文字時代為止。

 

傳播過渡理論:                                                      

  可分為沒有正式記錄的史前訊號與語言傳播時代及邁入歷史紀錄文化後報刊」為傳播媒介的第一媒體時代,

  以「廣播」為傳播媒介的第二媒體時代,以「影像」為傳播介質電視的第三媒體時代,以「位元」(bit)為傳播介質的網

  路第四媒體時代,更有人大膽的預測,手機結合了前四個時代的功能合為一體時則可稱為第五時代。

 

◎訊號、符號時代:                                                            

隨著人科動物的進化及後天學習能力的增長,之前以符號和訊號為基礎的傳播系統發展出常規化,成為更為複雜和更

 有效率的系統化結構。

 

◎說話、語言時代:                                                   

  人類祖先所發明的符號和訊號,之後,增加了說話和語言的形式,以及其後陸續發展出的繪、寫的行為能力,在印刷、

  廣播、電視、電腦等大眾媒介所主導下,創造出的大眾傳播行為文明。

 

◎文字、平面媒體:                                                             

  文字發展的記錄是從「象形再現」發展到「語音系統」,再用這些字母建構詞彙記錄訊息,以便日後重複閱讀以取得經

  驗智慧,這是文字文化的價值及其媒介的意義。文字文化的誕生讓人類的思維意念有了具象表徴的形式,而印刷術的

  發明則是有效建構文字訊息快速廣域傳播的基礎。

 

◎平面媒體傳播:                                                              

  印刷媒介的內容以文字與圖像資訊的傳播為主,以報紙為例,由於體輕量薄便於攜帶,閱報人只要具有基礎的文字識、

  讀能力,都可以在合適的場域,選取所需的資訊自由地作深度的閱讀。

 

◎大眾傳播時代:                                                           

  大眾報刊的問世和流行,人類傳播活動的進度顯著加快,到19世紀中,電報的問世揭開了電子媒體發展的序幕,由此一技術所累積成長的經驗與成果,讓電影、廣播、電視等大眾媒介逐一發展,並建立了一個有效傳播品質電子媒介大眾傳播時代。

 

◎廣播媒體:                                                             

  回顧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廣播在很大的程度上取代了唱片,這項新媒介被呈現作為一項生活媒介的工具;讓人們得以聽取資訊掌握生活脈動,在家中聆聽廣播劇或音樂享受生活樂趣,這也是收音機常被宣稱為「客廳的劇院」的主要原因。

 

◎電視媒體:                                                                  

  1940年代晚期,電視進入了近代社會家庭生活行為的領域,回顧電視進入家庭對人們生活文化影響的結構,顯然與留聲機及廣播所引發的改變有所不同;電視將世界帶到人們的家門口。

 

◎數位時代:                                                                 

  隨著電子科技的創新發展,數位資訊的應用也日益廣泛擴增中,幾乎在傳播科技領域中已全面的取代了傳統的類比訊號系統。

 

◎分眾時代:                                                       

  傳統大眾傳播媒介和人際傳播相結合的功能,形成一種多元參與自由開放表達的形式,資訊倫理、氾濫等品質控管的機制如何形成,如何建構此一新媒體制度優質化的發展當成為媒介形式成功發展的關鍵因素。

 

◎數位媒介:                                                                      

  傳播媒介分別處理的語言文字、聲音影像、圖片電影等訊息,都可以由「一種」數位電子媒介來整合處理。

 

◎數位媒體:                                                                   

  數位媒介兼具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共享受視聽媒介資訊的功能同時,他還能提供介面使用文字書寫傳訊的服務機制,其次,特別是透過人機介面的操作下,所達成的一種遠端互動機制人際傳播的功能。

 

【自我評量】

  1. 何謂史前時代中傳播現象的意義?

答:早期人類生存的經歷過程,幾乎是無跡可循,多只依據化石記錄的證據來推斷,這樣的論述功能旨在建構綜合那個時代一種[過渡理論]的結構形式,用以闡釋人類文化傳播系統復加過程結構的基礎,以及對人類社會文明所為之影響與貢獻。

 

  1. 何謂人類傳播行為文化發展的過程?

答:(1)沒有正式記錄的史前時代

(2)報刊為第一媒體時代

(3)廣播為第二媒體時代

(4)影像為第三媒體時代

(5)網路為第四媒體時代

(6)手機為第五媒體時代

 

  1. 何謂訊號符號時代傳播的結構形式?

答:訊號時代傳播的結構形式-應來自遺傳及生理本能反應,如發音嘶吼敲擊鳴聲手勢表情這類具有共同表意的訊號,就功能面來看如動物界用大叫嘶吼和肢體動作來示意危險環境,自衛攻擊或求偶交配等意圖 。符號時代傳播的結構形式-將之前發展出的訊號以結繩圖騰記號等具體符碼形式做為傳播表意的符號。

 

  1. 何謂說話語言時代傳播的結構形式?

答:由聲音表意的訊號發展出可共同瞭解的口語傳述。

  1. 何謂文字平面媒體時代傳播的結構形式?

答:文字:將圖畫以常規化的象形文字表達並發展出成規的編碼解釋,能用來描述意念,可超越時間空間的傳達訊息,並能傳遞生活經驗和智慧。

語音系統:用小符號代表發音,讓人們只需要記憶少量符號代表組成音節的聲音即可有效的組

織語言。

 

  1. 何謂印刷平面媒體時代傳播的結構形式?

答:印刷技術的發展讓知識訊息可以大量流傳,並開啟了第一種真正的大眾媒體[報紙],只要具

有基礎的文字識讀能力就可以自主的選取所需資訊做深度閱讀,傳播的效益在互相傳閱下可達

印刷發行量數倍之多,排除人們互相聯繫被隔絕的障礙,為大眾傳播制度及社會文明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與貢獻。

 

7.何謂大眾傳播時代展開的背景及過程。

(答案來源:空大出版【傳播媒介與生活】

A:(1)人類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為了建構生活社會的文明,人類需要經營一個具有

協調性的共同生活網絡社會,如何有效的執行此一網絡運作的機制,則必須是藉由傳播行為來達成的。

   (2)隨著人類社會複雜化的發展以及傳播科技持續的創新,媒介功能雙向資訊交換過程的趨同理論,以實質取代了以往單項傳播媒介效果的研究模式。

   (3)由早期的神話、傳說、解釋、邏輯、習俗以及複雜的生活行為的規範,到了當前科技文明的創造。

   (4)這些階段性的過程就是符號信號時代→語言口傳時代→文字書寫時代→印刷時代和現今我們所處的大眾媒介傳播時代。

 

8.何謂廣播媒體傳播的意義?

 A:(1)McLuhan 1968:134)認為,「全新感官領域的」廣播提供地球村的動力,因為廣播「激發‧‧‧多面相的新形態、多樣的新形象,消除了單一簡化的視覺傾向。」

   (2)從廣播誕生之日貣,尌與宣傳有著密切的關聯,也成為廣播發展的一部分。許多國家與政府都利用其威力去影響人們的價值觀、態度與信仰。

   (3)廣播媒體的出現,使得戰爭報導的速度加快。

 

參考答案B版:

答:(1)有許多新興複雜的社會發展形式,使得人們需要和尋求一種能在有效時間內

       海越洋提供傳播的媒介。

     (2)在尋求滿足這一需要的方法時,一系列以通訊為主的科技發明,產生累積的成

       就。

     (3)多種跨地域活動的事件,導致了商業無線電報、無線電話技術,轉化為大眾媒

       介經營形式的興起,將廣播內容透過節目經營的形式,播送給社會大眾接收,

       逐漸形成組織經營制度化的發展。

 

9.何謂 廣播媒體傳播的結構形式?

A:(1)有許多新興複雜的社會發展形式,使得人們需要和尋求一種能在有效時間內跨海越洋提供傳播的媒介。

  (2)在尋求滿足這一需要的方法時,,一系列以通訊為主的科技發明產生累積的成就。

  (3)多種跨地域活動的事件,導致了商業無線電報和無線電話技術轉化為大眾媒介經營形式的興起,將廣播內容透過節目經營的形式播送給社會大眾接收,逐漸成為組織經營制度化的發展。

 

10.何謂電視媒體傳播的意義?

A:(1)從電視本身的特點來說,除了文化要求低、直觀易懂之外,電視還比廣播、印刷媒介更能讓觀眾產生參與感,因此更接近面對面的傳播;同時它能提供具體的圖像,使觀眾不易遺忘,因而可能具有其它媒介所難企及的勸誘與施教的獨特效果。[7] 有學者在研究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時強調,直觀性信息有助于傳播的勸服性。

   (2)在學習社會或群體習慣的過程中,電視等大眾媒介參與了對個體思想和行為的塑造。電視等傳媒為孩子提供了一幅現實生活的圖畫,幫助孩子構築成一個“現實”和“完整”的世界。電視等媒介還為孩子提供社會規范或規則,孩子從中觀察、感受和學習到共同信仰、傳統生活方式、語言和生活規則等等,從而明確社會規范、角色和等級的利害關係,理解自己的地位和應遵循的行為準則

 

11.何謂電視媒體傳播的結構形式?

A:(1)事項真實的呈現在新聞作業上大量「SNG連線」新聞現場的型態。

  (2)電視過度商業化的發展。

 

12.何謂數位分眾時代展開的背景與過程?

A:(1)由於傳統廣電媒介在傳播行為的結構本質上,無法突破播出時段及資訊元素物理性的限制,使得閱聽人在訊號的接收上選擇的機會相對的有限。

(2)技術規格(調頻、調幅)不同的限制,徒增人力、時間、金錢的消耗且品質欠佳。

(3)由於數位訊號及其系統具有1.穩定性好2.可靠性高3.適合長期儲存4.有效結合電腦系統處理資訊5.資料介面處理具有高度整合性等優質的傳輸品質,幾乎在傳播科技的領域中已全面地取代了傳統的類比訊號系統。

 

差13.14題

 

第2章  數位媒體技術的應用發展

數位訊號:數位化的離散時間訊號,或表示數位系統的波形訊號。

數位電路數位電路是由許多的「邏輯閘」組成的複雜電路。

數位媒介系統:電子產品組件裝置由傳統類比訊號,處理資訊技術系統,轉換到以數位訊號技術系統處理資訊。

 

數位媒體制度:

   數位媒介使用技術普及化的推動下,因此數位媒體的各項運作機制,早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數位媒體行銷:利用數位媒介做為廣告的行銷手法。

 

數位媒體產業:係指將圖像,文字,影像,語音等運用資訊科技加以數位化並整合運用所產生的。

數位遊戲:

   他是一種以資訊平台提供聲光娛樂給一般消費大眾,包括說__手機遊戲,這些是大家比較熟識的。電腦動畫運用電腦影像廣泛應用於娛樂與工商用途娛樂應用:、遊戲、網路傳播等,著重於娛樂效果工商業應用:應用於建築、工業設計等,著重於商業行為。數位學習就像是補習班/學校目前在推動的政策。數位影音應用現在電視台已經有些是數位化了。行動內容運用行動通訊網路提供數據內容及服務,像是簡訊/衛星導航。其他就像是有網際網路和內容軟體還有數位出版典藏。以上提到的產業,都會影響到。

 數位網路:透過網路傳輸各類數位化產品,如,數位化的電視/ 電影/音樂/廣播/互動節目等多媒體內容,數位學習、電子出版、數位典藏等。

 

 

自我評量

 

差1~9題

 

6.數位媒體制度化發展的背景為何?

 答:(1)有線寬頻用戶數呈持平狀態,但使用光纖用戶比例戶持續增加。

     (2)高頻寬用戶占光纖上網逾九成,而Cable Modem與xDSL用戶選擇中低速上網方案。

     (3)有高頻寬需求用戶,偏好選擇光纖上網,一般則以xDSL為主流。

     (4)行動網路帶動網際網路帳號數成長。

 

第3章  數位媒體行銷企劃


◎行銷策略:依美國行銷協會定義委員會所下的定義,行銷是使生產者的商品或服務,到達消者手中的一切經營活動。

◎數位媒體產業制度:結合數位行動通訊系統,數位電視、數位廣播等介面所經營的新數位媒體制度。


◎次世代媒體:

  一個新替代模式將很有可能促成一種集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合一體的新生產系統。
   (在20世紀末,一股由「資訊高速公路」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形式,以及其所建構以多元互動交流為核心的傳播功能,此即是所謂的「次世代媒體」的意義。)


◎新媒介:包括從舊有內容所發展出來的一些新的形式,如超文本形式的文類、網頁、網路咖啡廳以及休閒與工作的虛擬真實之體系等。

◎定位:

 意指一項商品,它可以是一項服務或某一個人,對於顧客心理產生引導採取互動行為形式,訂定一個功能性價值的位置。

◎新定位:數位資訊社會快速形成之際,傳播行為的元素與結構也都隨之多元變動,便形成更新的"新定位"。

◎舊媒體:傳統電視產業經營的行銷模式。

◎視聽商品:在新媒體制度中,以音樂、符碼、文字、映像都是此型態。

◎數位媒體產業:包含多媒體電腦軟體,網路服務等產業。

◎數位媒體商品市場:指多媒體商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自我評量

 

1.數位媒體商品市場的發展為何?

 

2.數位媒體商品的結構為何?p62

答:(1)商品服務「供過於求」的傾斜結構 。

      (2)大量引進4P、4C、4R等行銷的理念,針對以新興數位電視為主的影音媒介產業經營結構進行詮釋。 

           

 

3.數位技術下新影音介面的形式為何?p63

 答:(1)以電視介面為例,其接收型態可以是傳統的類比電視節目,或無線數位電視

        節目和網路視頻或手機視頻。  

      (2)視頻介面的結構型態可以分為:

 A.視頻分享:如美國的Youtube及日本的NIFTY。

         B.視頻點播(即網路電視):如中華電信的MOD。

      (3)從新興媒介建構的形式而言,可以分為:入口網站、媒體機構、頻道業者。

 

4.新媒介市場受眾消費行為的變化為何?p65

  答:傳統的電視節目需在特定的時間收看,「數位影音節目」的經營則超越時間的框架,和跨越固定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隨興的點播收看節目內容。

 

5.新媒介市場中受眾消費行為的型態為何?p66

   答:(1)閱聽人參與媒介傳播服務內容

         閱聽人提供影音資訊素材或作品參與媒介傳播服務內容,於是一些搞笑風

         趣、潛在性新聞及個人表演演唱等,琳瑯滿目的內容大量呈現在視頻中。

   (2)DIY類型影音視訊節目

         閱聽眾有效參與視頻節目內容,而吸引專業視頻網站業者及傳統大眾媒體業

         者紛紛開設DIY類型影音視訊節目平臺。

 

6.次世代媒介的意義為何?p67

   答:次世代媒介是由製作、行銷、消費等三者結合而成的傳播模式。如網路媒介、部落格、手機視訊等,每一位界面使用者同時也是資訊傳播的「參與者」

     

  其他解答參考:

    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展,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技術系統的整合下,一種結合製作、行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替代模式,將極有可能完全取代「第一世代媒介」的運作形態,於是一個次世代大眾媒介的經營結構與制度的概念,正式的躍入人類的活機能之中。

  「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設施而言,它是在「數位技術」的基礎上,所建構出一種去核心化多元互動傳播的形式。以行動載具的傳播模式為例,網路媒介、部落格、手機視訊等多元資訊傳播介面問市,為資訊平台傳播通路的結構,提供了多元界面傳輸的形式,同時每一位介面使用者,既是受播者也是傳播者,可稱其為資訊傳播的「參與者」。

 

 

7.次世代媒介的結構形式為何?p68~71

   答:(1)新技術引導下的新市場結構

  加強受眾在傳播產業鏈上主動參與市場規模運作的機制。    

       (2)消費者媒介公民的身分與角色

透過「網路文化」,閱聽人已轉換角色成為新聞資訊生產者及傳播者。

       (3)傳播資訊品質劣質化的傾向

大量新聞資訊的內容由於未能經由專業的產製,品質難以控管。

      (4)消費者參與的公民媒介素養

在次世代媒介發展的過程中,參與者公民媒介素養品質的建立是無可欠缺的關鍵因素之一。

 

8. 消費者媒介公民的身分與角色。

: 高速公路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傳播媒介匯流整合而成新媒介傳播模式。

9.消費者媒介公民的角色功能為何?

: 不再只是傳統資訊被動接受者與使用者身影禁錮的角色,「個人」確實已

成為資訊傳播模式中的生產者,行銷者與消費者集於一身的角色。

 

10.新數位視聽商品行銷策略的「定位」與「新定位」為何?

: 定位」意指一項商品;它可以是一項服務,一家公司,一個機構或某一個人等,訂定一個功能性價值的位置。

(1)     如何尋找好的定位

(2)     如何進行再定位

「新定位」:

(1)     市場結構性變化的對應

(2)     企業形象與品牌地位的創新

 

11.新數位視聽商品「新定位」策略的意義為何?

: (1)從「時間計價」到「比特計價」

(2)從「舊媒體」到「新媒介」

 

12.「舊媒體」到「新媒介」發展的意義為何?

: 媒體企業無不傾組織整體的勢力,去開發擴增行銷網的通路以壯大自身的經營規模。

 

13.「次世代媒介」行銷策略的「新定位」的意義為何?

: 數位技術的主導下空前活躍的運轉著,帶來更高要求的「新定位」一種透過「概念測試」具有互動機制的行銷結構。

 

第4章  數位媒體文本

【關鍵詞彙】

◎超文本:

答:超文本是一種用戶介面範式,用以顯示文本及與文本相關的內容。現時超文本普遍

  以電子文檔的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鏈接到其他字段或者文檔的超文本

  鏈接,允許從當前閱讀位置直接切換到超文本鏈接所指向的文字。

 

◎資訊社會:

答:資訊社會概念的起源,追溯到馬可普的研究,他是最早將知識和資訊工作,由「一

  般」工業與社會活動中抽離,使其成為自由一類的學者。他把能夠測量並分配經濟

  價值的行業分成五大類:教育、傳播媒體、資訊機制、資訊服務、其他資訊活動。

 

【自我評量】

1﹒數位文學的意義為何?

答:利用網路或電腦特有的媒界特質所創作的數位化作品,不同於平面印刷體上所

    呈現的詩作型態,非平面印刷。

 

 

2﹒數位文學發展的過程為何?

    答:(1)建構文學新興的市場行銷模式

        (2)分眾市場專業文學風氣興起

        (3)誇媒體整合平臺服務型態問世

        (4)誇國界多元化文學大量興起

 

3﹒數位文學發展的課題為何?

    答:(1)建構文學新興的市場行銷模式

   (2)分眾市場專業文學風氣興起

   (3)跨媒體整合平台服務型態問世

   (4)跨國界多元文化文學大量興起

 

4﹒數位文學發展的未來性為何?

 

5﹒數位文本在資訊社會中意義的結構為何?

 

6﹒超文本網路世代文學的形式為何?

答:網路文學,屬於超文本文學作品,無論互動閱讀文本或者互動書寫文本,都具有強烈的網路特質,它將文本嵌入互動設計,在表現形式上,最能突顯超文本文學與平面印刷文學的不同;在創作的過程中,讓文字與圖像相互激盪出另一層意義,或藉由文字圖形化,呈現單一項媒材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網路文學帶入超文本的形式,強調互動,並且提供給瀏覽者實際參與介入的書寫可能,通過文本設計的可能,它脫離了作者的單向詮釋權,容許瀏覽者介入並且隨意詮解、使得讀者也和書寫者一樣,享有生產文本意義的權力,使得網路文學的文本創作超脫傳統的單向文本,形成互動而多向的文本,開創出了文學創作的開放性空間。網路文學的創作與閱讀,乃就形成一種開放性的流動空間,展現了它的多變性,使得網路中的文學書寫,超脫出了書房與舊有的平面媒介,在網路空間的流動過程中,打破現實的社會空間阻隔,走向全球化,使得文學的繆思可以即時流動於全球網路空間之中,為需要這些文本與想像符號的瀏覽者提供閱讀的愉悅;而作者的創作也可以因為讀者的互動獲得即時回饋,在充滿流動性的空間中繼續其超文本創作。

   

7.數位媒體下跨媒介文學社群社會性的意義為何?

  答:當數位資訊系統逐漸取代傳統資訊傳播形態機制,網路使得既有的實體社會文學社群,發生場域和權力的相對移動,從而孕育跨媒介的新世代社群。而新世代文學社群,不僅對文學的傳播模式形成挑戰,同時也對實體世界的傳統文學社群雜誌、報紙副刊等形成壓力。其所具備與實體社群相同行為儀式、共同目標、社群認同與歸屬感,在「去主體性」的前提下,開創了更具開放性的空間。

 

8.邁向全球化的網路文學的發展形式為何?

  答:繼BBS文學網之後快速普及的WWW媒介平台,使得網路文學的發展出現兩種新方向:一是新文本的出現;二是網路文學社群的重整。新文本的形式:一是將「平面印刷」文學作品數位化,來發布或張貼於網上。二是指含有「非平面印刷」包括動態影像或文字、超連結設計、互動是讀寫功能等〉成分並以數位方式發表的新型文學,一般慣稱「超文本文學」

 

 

9.數位文本中影像元素結構的形式為何?

 (1)數位化攝影技術已成記者基本素養   (2)媒體版面影像多元的呈現 (3)傳統媒體記者面對影像數位化的因應態度

 

10.新數位媒體文本結構中新聞影像符號元素的意義為何?

   答:在「鏡頭語言」是最佳證據的形勢發展下,影像符號贏得了新聞「視覺元素」的角色定位,有效的使用新聞相片及各式影像建構版面空間,是為新數位媒體文本結構重要結構元素。其效能為:

 (1)展現大張力的新聞影像   (2)建構影像回朔新聞的檢證功能  (3)影像說新聞  (4)經營新聞影像的附加價值         

 

11.傳統媒體記者面對影像數位化的因應態度為何?

   答:記者面對影像數位化的發展,為免損及其專業與超然立場,應當儘量避免:

(1)在數位影像下讓記者本身成為演員

(2)避免演出式的新聞採訪而危及其影像專業

 

 

第5章  數位媒體新聞

◎數位新聞:「數位新聞媒體」的內容結構,它實質的建立了一個網路報紙媒介的資訊平台,

            在以新聞傳播為核心的基礎上提供多元介質服務的新傳播產業。

◎數位新聞媒體: 部落格報紙、數位新聞、衛星報紙。

◎部落格報紙:

   2009年1月美國,發行一份由「部落格」文字組成的印刷報紙,名叫「印刷部落格」的報紙。

   (每週出版一期;報頁4頁;免費發放;與300多名博主簽約,發表他們的部落格,以換取廣告收入)

  

◎衛星報紙:

   衛星報紙是由荷蘭發明的,是一種現代報紙媒體發行模式:「衛星報紙系統」。

   (通過衛星系統,將各國的報紙原版信息,收集並發送至各專利終端設備上,讀者通過以信用卡或專用卡的方式,支付購買報紙的費用,使分佈於世界各地的讀者,能通過終端,即時印出讀者想要閱讀的當天報紙,實現報紙媒體的全球當天發行,即時閱讀。)

  

◎動新聞:

   結合平面媒體文字內容、網路媒體影音內容,使用數位傳輸系統中串流技術,非同步線上短片播報新聞資訊,藉由手機或電腦等接收介面,是全新「數位新聞商品」。

 

【自我評量】

 

1.數位新聞的意義為何?

  答:「數位新聞媒體」的內容結構,它實質的建立了一個網路報紙媒介的資訊平台,

      在以新聞傳播為核心的基礎上提供多元介質服務的新傳播產業。

 

2數位新聞的結構為何?

答:實質的建立了一個網路報紙媒介的資讯平台,在以新聞傳播為核心的基礎上提供多元介質服務的新傳播網產業.

3.數位新聞傳播行為發展的過程為何?

答:在傳統四大媒體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 連續多年的負成長,惟網 路呈現反成長,因此網路廣告由於結構多元化,有效地吸引閱聽人的興趣,於是大幅度地提升了網路媒體廣告的接觸率.

 

4.數位技術改變新聞媒體市場結構的意義為何?

答:在傳播科技數位化技術的引導匯流形式下,都已能整合出一種具有內容多元,品質精緻,即時互動等特質的數位媒體形式,分眾消費需求模式時代來臨.

 

5.數位技術下報業經營結構轉型的型態為何?

答:採取引進數位技術匯流現存技術系統,做出係統整合再出發的積極做為.積極開發網 路業務:推出電子報或即時新聞其次跨足網路資訊經營領域,同時整合報系資料庫開發新業務,推動個人化的出版業務,有效縮短出入版成本與銷售服務流程,以提升新聞資訊商品的品質與競爭力.

 

     其他參考答題:

      報紙媒體從發行量的比高下,到競相推出都市免費報,處處充滿著衝擊較勁的痕跡。

   在創造附加價值的領域上,推出增加廣告收入的多種因應措施為主要項目:   

   (1)提升傳統廣告行銷手段,採行「編輯、業務」合一的作業型態,藉由線上記者

    經常接觸消費市場的貼近性,掌握提供客戶有效使用廣告的建議和策略,不著

    痕跡技術性的引進置入行銷或廣編的機制。

   (2)開展個是全方位整合行銷及結合非同業合作的服務型態。

   (3)增闢多元類型專業專訪、特刊的報導,擴展隨報附贈或搭配行銷商品的品質與規模等。   

   在提升上述業務績效,報社在組織上做出適當調整:

   將傳統以編製編採為核心的組織結構扁平化:提升業務廣告部門的位階、増加專線制度,讓專線人員與營業組、廣告組、開發組等,完成整合業務的形態,使其成為具行銷能力,並足以扮演客戶行銷顧問團隊服務的經營目標。

 

6.數位新聞開發未來讀報功能的內容為何?

未來數位新聞開發未來讀報功能應朝向專業,創新,並維持專業素養且稟持新聞人道德的方向來維持閱聽人的信任與支持.

 

8.「動新聞」創新「數位新聞」的省思為何?(P135-136)

 答(1)濫用影像合成技巧的問題:數位時代讓影像產製難度降低,有些媒體人禁不住誘惑,會發生濫用影像合成技巧而惹禍上身,應該要有非常嚴謹的規範,影像合成不能使用於一般新聞,且須能明顯看出該影像是經想像或人為操作方式產生,不能造成讀者對客觀事實認知的混淆。

      (2)新聞照片影像處理不可變更圖像元素及內容:報紙上描述事實的影像,必須在各方面都是真實的,不能將事件中的人或物體增減、重整、歪曲或移除。

 

   第6章 數位廣播電視系統

數位化

   從字面上來說,數位化(Digital)就是以數字來描述事物。

   例如用數字紀錄一張桌子的長寬高尺寸以及各木料間的角度,這就是一種數位化。

   跟數位常常一起被提到的字是類比(Analog/Analogue)。類比的意思是用相似的東西去

   表達,例如將桌子用傳統相機將三視圖拍下來,就是一種類比的紀錄方式。

 

 為什麼要數位化?

   數位化的最大好處是方便資料傳輸與保存,使資料不易失真。只要紀錄資料的數字大小不改變,紀錄的資料內容就不會改變。

   傳統類比的方式紀錄訊號,如使用LP表面的凹凸起伏或是錄音帶表面的磁場強度來表達振幅大小,在我們複製資料時,無論電路設計多麼嚴謹,總是無法避免雜訊的介入。這些雜訊會變成複製後資料的一部份,造成失真,且複製越多次訊噪比(訊號大小與雜訊大小的比值)會越來越低,有意義的資料細節也越來越少。如果讀者曾經複製過錄音帶或是錄影帶,一定有過發現拷貝版雜訊較大的經驗。在數位化的世界裡,數字轉換為二進位,以電壓的高低判讀10,並可加上各種檢查碼,使得出錯機率大大降低,因此在一般的情況下無論資料複製多少次,都可以達到不失真的目標。

 

類比電視

  傳統的類比電視(Analog TV)與數位電視主要的差別是訊號處理方式的不同,數位電視的掃描線將增加至一千零五十條,比現有的類比電視五百二十五條增加一倍,並且透過數位訊號處理,可以消除雜訊和干擾,畫面將會更清晰、細緻,而且可以更活潑地呈現,如分割畫面、子母畫面、定格放大等。未來在數位電視開播後,也可提供隨選視訊(VOD)、計次付費(Pay-per-view)等頻道服務,讓使用者藉由互動平台主動操控電視,就像操作電腦一樣,可隨時進行食衣住行育樂的資訊或交易。

 

數位電視產業

  隨著科技革新與數位匯流的發展,傳播通訊產業的傳輸內容管道和服務範圍也趨於多元化,在廣播電視、或更廣義的文創內容影音服務方面,目前民眾已可享有網路電視、有線電視、類比及數位無線電視等多元服務,未來除頻道節目外,多媒體、遊戲、地圖、投票及數據傳輸等應用,都是電視可望提供的服務內容。

 

 從數位電視產業技術發展趨勢來看,過去強調固定接收技術,近年已逐漸強調移動接收與手持裝置技術。在手持式行動裝置(如手機或PDA)上收看電視節目,可以讓廣大的行動通信用戶隨時隨地獲取他們需要的資訊和喜愛的節目,也可以讓通訊業者提供更多樣化的多媒體加值服務。近幾年全球各國紛紛大規模展開對手持式行動電視的技術與營運模式測試,國際間目前已(試)營運的手持式電視系統,大約有下列幾種:其一為以歐規數位電視地面廣播(DVB-T)為基礎之DVB-H;第二種是以數位音訊廣播DAB)為基礎加以改良的T-DMB;第三種是日本的整合式數位電視及廣播ISDB-T

第四種是美國的MediaFLO (Qualcomm)ATSC-M/H;第五種則是中國大陸訂定的CMMB標準。未來這幾年在各國行動電視系統陸續開通之下,全球行動電視的商機將持續增溫,目前美國、日本、南韓等國已陸續進入商業運轉,預計2010年除台灣外,南美洲亦有部分市場將加入推動行動電視服務,估計2010年全球行動電視用戶將達1.25億戶,電視手機的產值規模則上看300億美元。

200810Google發布開放手持式裝置軟體平台Android的第一個正式版本,同時提供軟體開發與模擬環境。我國近年行動終端設備相關軟硬體製造(如手機、PDA)年產值高達兩千億元以上,目前本土電子大廠已開始卡位行動電視,並著手開發支援行動電話的數位電視手機、Smartbook、網卡等終端產品。從電視手機發展趨勢及我國產業結構來看,手持式行動電視結合廣播電視及行動通訊服務與軟硬體製造,將是我國產業發展非常好的機會。

 

 目前已有許多國際公司,從事即時互動數位電視系統的技術開發或服務提供。但從整體數位生活環境建立的角度出發,互動數位電視搭配家庭多媒體網路,以提供更具品質之系統服務與多樣化的互動內容,乃是刻不容緩的課題。在電信業者大力推動網路電視下,全球IPTV用戶數急速成長。根據工研院IEK 2008年的分析資料,2007年全球IPTV用戶數為1,350萬,預估至2012年用戶數將達超過9,000萬戶。我國在IPTV市場發展方面,主要驅力來自於網路服務營運商中華電信的大力推動,長久以來由於中華電信一直掌握台灣地區最後一哩的優勢,因此囊括全台近95%IPTV市場佔有率。但20065NCC決議中華電信須開放IPTV播放平台,讓其他網路營運商接取服務的用戶,亦能觀賞中華電信服務平台上所提供的IPTV內容。另外,NCC亦規定中華電信不能在IPTV平台上經營頻道內容。在NCC強勢介入後,預估台灣IPTV市場

會因內容業者間相互競合的效應,而激盪出更豐富多元的數位內容。

 

 

數位電視

  數位電視是將電視訊號由目前所使用的「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的電視系統。如我們在家中電腦及網路中看到的文字及影像就是數位式的(digital),每一筆資料都是由01組合而成,所以我們可以輕鬆地存取、調整資料。電視及節目訊號改為數位式後,畫面就可以更活潑地呈現,如分割畫面、子母畫面、定格放大等,甚至還可以自己安排播放的時間,不必受限於節目時間表。而且,數位電視的掃描線將增加至1050條,比現有的類比電視525條增加一倍,並且透過數位訊號處理,可以消除雜訊和干擾,畫面將會更清晰、細緻。

◎以下藉由此表可以更清楚的比較出數位電視與類比電視的差異:

 

數位電視 

類比電視

畫面清晰度

 極佳

 普通

訊號強度

 在一定範圍內完全相同

 隨著距離增加而減弱

抗雜訊

 

 

頻道數

 高於類比電視七倍4-6個SDTV標準畫質電視節目或1個HDTV高畫質電視節目

 

解析度(像素)

 720x480

(SDTV標準畫質電視)

1920x1080/1280x720 (HDTV高畫質電視)

 720 x 480

(SDTV標準畫質電視)

聲音品質

 CD品質

 FM品質

使用頻寬效率性

 

 

多媒體服務

 可透過電話與數位電視相互溝通,達成如購物、選片等雙向互動功能,也可連接網際網路

 

 

機上盒

  數位視訊轉換盒(英語:Set Top Box,簡稱STB),通常稱作數位電視機上盒或機上盒,是一個連接電視機與外部訊號源的設備。它可以將壓縮的數位訊號轉成電視內容,並在電視機上顯示出來。

  訊號可以來自有線電纜、衛星天線、寬頻網路以及地面廣播。數位電視機上盒接收的內容除了類比電視可以提供的圖像、聲音之外,更在於能夠接收數據內容,包括電子節目指南、網際網路網頁、字幕等等。

 

數位廣播

  何謂DAB數位廣播?

 DAB數位廣播為「數位音訊(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的簡稱。它是透過全程數位科技來處理廣播中的音源訊號,使這些數位音源訊號在傳輸過程中能夠原音重現,而不會像過去傳統類比訊號容易受傳輸過程的各種干擾而產生失真現象。

 DAB數位廣播是繼AMFM之後的第三代廣播;既抗雜訊、抗干擾、抗電波傳播衰落外,並提供CD般音質及數位訊息之服務。目前世界上數位廣播系統之發展大致可分為:歐規Eureka-147、美國IBOC及法國DRM…….我國則依循歐規Eureka-147系統。現有台灣DAB數位廣播頻道台彎已有許多電台投入DAB數位廣播試播行列,內容涵蓋新聞、流行音樂、古典音樂……等,相信DAB數位廣播正式開播時,將會更形多彩多姿,而聽眾們只需添購數位廣播接收機,即可馬上收聽。

 

1.數位電視(DTV)媒體發展背景為何?(P143-144)

  : 數位電視(DTV)媒體發展的背景分述如下:

     ㄧ、DTV可以傳送的的畫質和音質遠勝於現有的類比電視

()提供畫面可以更多元的呈現:如分割畫面、子母畫面、定格放大等,還可以自己安排播放

   時間,不必受限於節目時間表。

         ()透過數位訊號處理,可有效消除雜訊和干擾,讓畫面音質更清晰細緻。

     二、使用技術簡單,目前數位技術訊號接收端設備的形式可分三種:

         ()由傳統電視改裝:加裝機上盒

         ()數位電視

         ()個人電腦加上DTV介面卡或USB數位電視接收器。

     三、台灣在2004814起,利用無線數位電視頻道全程播出雅典奧運實況,

         開啟了台灣數位無線電視的業務。

 

2.數位電視(DTV)的結構為何?(P144)

  : 數位電視(DTV)包含:

一、數位電視接收器:可接收UHF電視天線,對應頻率530M Hz以上;無線數位頻道:包括台視、中視、華視、民視、  

   公視、客家頻道等,目前是免費服務性質,傳輸訊號為1080條水平掃描線規格的高畫質電視(HTDV)

    二、全數位調諧接收器:讓畫面不會出現雪花、重影、失真、失色等技術品質問題。

    三、數位影音誤碼自動修正運算處理技術功能:能有效提升低雜訊比區域訊號接收能力。

       

3.數位技術對電視產業結構的影響為何?(P145)

  : 數位技術對電視產業轉型之初,市場結構中的各界,原本都抱著「無限美好」的預期心理,實際執行後,對電視產業結構的影響頗大,分述如下:

      一、頻道無限擴張的「市場稀釋」衝擊:「稀釋」具有兩種形式:

         ()節目內容資源供應端的稀釋:數位化後,電視頻道相對擴張,播放節目量的需求大規模成長,業者必須不斷  

           尋求新來源,才能滿足播放的需求量。

         ()廣告資源分散:電視台在數位化後,必須大量製作或購買節目播出,必須投注大筆節目製作費,而市場上廣

            告規模並沒有增加,所以,每一頻道每小時可分到的廣告費減少,恐怕會形成機營的危機。

           

      二、就數位化制度的發展來看,對電視產業而言,改變不只是頻道的增多,更重要的是結構的改變,它是ㄧ種契

          機、一種轉機,還是危機,取決於經營策略因應形勢改變的結構,由電視的「科技面」、「閱聽眾」、「經營者」

          三者搭配的效益來共同決定。

         

4.數位技術下廣電業市場的結構為何?(P149)

  : 在數位技術和數位匯流機制的引導下,電視媒體產業新的經營趨勢有兩種:

      一、傳播媒介的匯流:指跨平台整合趨勢,亦卽過去獨立分離的產業,因為數位

          化而消失了彼此的界線,成為整合了通訊、傳播及資訊科技的新媒體。

     二、上下游產業的匯流:數位化產業之供應商、顧客、競爭者,不再是完全獨立的

         個體,有時甚至是互為投資或策略聯盟的關係,彼此間發展出動態共生的關

         係。

 

5.數位匯流技術對電視產業價值鏈的影響為何?(P151)

  : 數位匯流技術應包刮下列四個面向::「技術匯流」、「內容匯流」、「服務匯流」、「競爭匯流」,由於數位傳輸介質跨越時空界線的特質,介面平台的經營必須相互連結,才能取得市場有效競爭條件,建構一個全區域經營的理念與全方位服務的內容,提供分眾節目流通的機制,數位電視產業價值鏈才能發揮其競爭實力與優勢。

  

 

6.7-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b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