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傳播概論   期中考衝刺版

(由郭冠麟老師提供)


第一章
媒體時代的區別:
一、沒有正式紀錄之史前訊號與語言傳播時代
二、第一媒體時代:報刊
三、第二媒體時代:廣播
四、第三媒體時代:電視
五、第四媒體時代:網路
六、第五媒體時代:手機

人類傳播發展
語言、符號形式傳播
一、說話與語言互動行為:約為克羅馬農人時代
二、四萬年至九萬年間,開始「口語傳述」
三、三萬五千至五千年,語言互動發展成形。
「過渡理論」--闡明一種行為文化累積過程的結構:現金的傳播行為中,仍廣泛使用著原始人類祖先所發明的符號與訊號,人類傳播的文明,是一種傳播活動系統化復加的過程。

文字與平面媒體傳播
一、公元前四千年:美索不達米亞及埃及之契形文字。
二、一千年後字母發明,幾百年傳至希臘。


三、印刷術: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眾媒介的發展
(一)中國人最早的印章文化,以及「拓石」、「蓋印」
文化,是印刷的起源。
(二)公元898年中國唐代即有雕版印刷,北宋仁宗時,
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為東方最早的印刷術。
(三)1448至1457年,德國人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讓
印刷品變得非常便宜,印製速度也提高,也使得教士、
貴族、學者、抄寫員無法再壟斷閱讀與書寫,歐洲的文
盲也大量減少,知識資訊流通質量大幅提升,奠定了工
業革命的基礎。


二、報紙興起
報紙的特質:
(一)表達性強
(二)保存的永久性
(三)傳播的時效性
(四)傳播範圍的廣泛性


三、平面媒體傳播的意義:以報紙為例
電子與大眾傳播的時代
一、調幅(AM)與調頻(FM)的差別
二、電視的意義
(一)將連續、動態的圖像與音響轉換為類比訊號,經由電波訊號發射,再將其還原成圖像與音響的技術。
(二)接收這種訊號並能轉換的裝置,就是電視機。
(三)人與人之間、社群與社群之間、社群與人之間,可以利用電視作為載體進行資訊交流。
三、電視的種類
(一)機械式電視
(二)電子式電視
(三)彩色電視
數位與分眾
類比與數位訊號
(一)數位訊號是量化的離散時間訊號,離散時間訊號是已採樣的類比訊號。
(二)數位訊號以「二進位」呈現,量化單元以「位元bit」計算。


第二章
數位訊號與類比訊號的比較(內容請參閱課本)
一、穩定性好
二、可靠性好
三、可長期儲存
四、有效結合電腦系統提升處理資訊質量
五、資料介面處理具有高度整合性

數位網路傳播的行為模式具有以下幾項媒介功能的特性(內容請參閱課本)
一、閱聽人參與使用的自主性
二、資訊內容即時的有效性
三、身分匿名的隱私性
四、多媒體結構的操控性
五、高度互動回饋的滿足性
六、多元文化的交流性
七、分眾化的特屬性
八、個人化的參與使用
九、資訊使用的近用性
十、超文本鏈結的擴張性
十一、迴避性

傳播媒體產生的變革(P42)
一、媒體資訊內容與節目訊號數位化
二、媒介傳輸管道網路化
三、使用介面多元化
四、資訊內容分眾化
五、資訊結構全球化

第三章
一、「次世代媒介」的意義(P67)
二、「時間計價」:類比技術時代,由於「頻道」是稀少性的
資源,所以電視媒體經營基礎是「賣時間」。
三、「比特計價」:數位視聽商品建置於資料庫中,以各種不
同的終端通路行銷,計價單位是以數位產品所占的bit
大小。
四、三種符號與媒介型態變化:
(一)口語符號:第一次媒介型態變化
(二)平面符號:第二次媒介型態變化
(三)數位符號:第三次媒介型態變化

第四章
文學上網所遇到的衝擊與競爭(P87)
一、網路資源暨使用功能未見成熟
二、尊重自由創作引發資訊失序現象
三、著作權制度難以建構
四、市場機制建構網路媒體經營理念

網路文學的分類(P96)
一、將傳統平面印刷文學作品數位化,再將之發表於網站或
張貼在文學創作版上。
二、以非平面印刷方式製作,稱為超文本文學。此類文本包
含動態影像或文字、超連結、互動等功能。

數位文本對社會的衝擊(P98-100)
一、數位化攝影技術已成記者基本素養
二、媒體版面影像多元化的呈現
(一)展現大張力的新聞影像
(二)建構影像回朔新聞的檢證功能
1.跟監偷拍的具體寫實報導
2.攝影舉證的調查新聞
(三)影像說新聞
(四)經營新聞影像的附加價值
三、傳統媒體記者面對影像數位化的因應態度
(一)數位影像下攝影記者成為演員
(二)演出式的新聞採訪危及影像專業

第五章
一、報紙業衰退原因(P107)
(一)成本過高
(二)廣告市場低迷之衝擊
(三)數位技術改變新聞媒體市場


二、報業轉型(P109)
(一)電子報、關鍵字廣告、關鍵字電話行銷、影音廣
告。
(二)中時電子報:結合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週
刊、中天電視、中國電視公司資源。聯合報成立「聯合
線上公司」(UDN)。
(三)免費報:聯合報的U-paper、蘋果日報的爽報。
三、新媒體技術使用倫理問題(P135)
影像合成及繪圖於歐美之使用規範:
(一)闡述報導重點,僅適用於特定主題,不宜使用於
一般新聞。
(二)能明顯看出是經想像或人為操作的方式產生,不
能造成讀者對客觀事實認知的混淆。
(三)多應用於抽象性議題(如經濟議題、科學理論)
或表現程序內容(如意外發生經過)等資訊。

第六章
一、數位電視:(P143)
(一)將電視台所播放節目資訊內容,利用無線數位訊
號傳輸及接收播放的電視系統。
(二)將原本類比式的電視訊號,先轉換成一連串的數
位訊號,再以數位技術處理、壓縮後播放。
(三)接收端的電視機接收後,將其恢復成一般電視訊
號,顯示在電視銀幕上。
(四)使用標準:MPEG-2數位訊號壓縮技術。掃描線
為1050條。
(五)可以呈現分割、子母畫面,定格放大等功能。
(六)型式:
1.傳統電視改裝
2.數位電視
3.個人電腦加上DTV介面卡或USB數位電視接收器。

二、數位化影響電視媒體的「市場稀釋」衝擊:
(一)數位化後電視頻道將相對地擴張增加,節目需求量也將順勢成長,業者必須不斷尋求新來源以為因應。

(二)廣告資源分散的形式,電視台在數位化後,必須大量製作或購買節目播出,相對地得投注大量製作費,但是廣告市場並未隨之增加,經營危機因而產生。

三、數位技術與匯流下,電視媒體的新經營趨勢:
(一)傳播媒介的匯流
跨平台的整合,將原來獨立、分離的產業因數位化而合
流,以不是單一的媒體,而是整合通訊、傳播、資訊科
技的媒體(如中天、中華電信等)
(二)上下產業的匯流
數位匯流產業之供應商、顧客、競爭者不再是完全獨立
的個體,有時甚至是互為投資或策略夥伴關係(如台視
民營釋股、同一節目於無線台與有線台播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b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